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威海名人紀念場館這個問題的一些問題點,包括威海有哪些名人故里也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來為大家分析分析,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如果解決了您的問題,還望您關注下本站哦,謝謝~
一、從古至今威海的名人
王玉陽(1142~1217)名處一,號玉陽,據考鄉(xiāng)居在今乳山市馮家鎮(zhèn)一帶。金大定八年(1168年),遇道教全真派創(chuàng)始人王重陽,請為弟子,從師至煙霞洞,“授以正法三十有六”。后玉陽獨去文登鐵槎山(今榮成市)云光洞結庵修煉,常赤腳往來于山石荊棘,人稱“鐵腳仙人”。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奉詔進京為世宗皇帝講道,凡所應對,無不時中。世宗“延問修真之道,就御果園建道院,給三品俸,敕充生辰醮高功主,賜冠簡紫衣”,玉陽皆上表辭之。未幾,懇求還山,世宗“不諱其志”,仍賜錢20萬為回山盤費。家鄉(xiāng)道徒、百姓聞其歸鄉(xiāng),“千百相率,前十余舍遮道歡迎,不令他適”。玉陽遂在圣水巖結茅為庵,行道修煉,收弟子300余,創(chuàng)立全真教崳山派。承安二年(1197年),章宗皇帝召玉陽進京,問養(yǎng)身之道,玉陽“以無為清靜少私寡
欲為對”。復問教法規(guī)儀治國之道,玉陽“以雅對,妙沃帝心”。帝特賜號“體玄大師”,并再旨留京主持修真觀,玉陽再辭,求還山。帝許之,乃賜道經一藏,“綾羅絹各兩千匹,月給齋廚錢二百鏹”,并牒敕圣水庵為“玉虛觀”。還山后,約集“善眾門人”,“獻木”、“獻谷”、“施財”,“剪荊芟草,夷峻堙谷”,修建玉虛觀,時為北方三大道觀之一。玉陽居玉虛觀20余年,三次受帝王詔見。卒時,“乃沐浴冠帶,焚香朝禮而逝”。生前著作有《云光集》、《清真集》行世,其中《云光集》輯詩、詞、歌、賦600余篇,被收入《道藏》。
王悅(1456~1510)字恭軒,(籍貫?威海城里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赴京游太學,不久返居鄉(xiāng)里,致力于讀書寫作。他熱愛鄉(xiāng)土,悉心調查民俗,收集佚文傳說,首纂《威海衛(wèi)志》一編,惜失于戰(zhàn)亂。王悅以威海地域的山海奇貌勝景,仿《京都賦》創(chuàng)作《威海賦》,對威海倍加贊美。弘治元年(1488年)明廷有修衛(wèi)志之命,巡察海道副使趙鶴齡來威海,取閱衛(wèi)志和詩文舊著,贊賞《威海賦》鋪陳巧妙,氣勢磅礴,足以了解一衛(wèi)之風物,堪稱杰作,令載入志書?!锻Yx》遂流傳于世。弘治年間,由歲貢生任京畿縣丞。因為人疏放,不肯討好上司,任縣丞九年,辭歸鄉(xiāng)里。明正德二年(1507年)春夏間,歷游江南、中州等地名勝,將沿途所見所感,賦詞作記,整理編輯成《南游錄》三集。他在后記中寫道:“我與江湖似有緣,漫游何幸一周旋。道途來往七千里,詩句吟哦二百篇??偘衙脚c勝水,都收斷簡共殘編。
奚囊傾出聊收錄,為付兒童作話傳。”《南游錄》編成不久病故。
畢高(1520~1563)字士登,號月亭,威海神道口村人。善騎射,愛讀兵書,少年時即有抵抗外侮之志,手書“舍生取義,殺身成仁”貼于壁上,以自勵。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襲威海衛(wèi)指揮同知,后升任登州營后營把總、即墨營守備、泗洲營游擊等職。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3月),升任淮揚營參將,負責揚州、儀征、泰興、高郵、寶應、興化一帶防倭事宜。到任后,見衛(wèi)所軍隊紀律松弛,缺乏訓練,無戰(zhàn)斗力,便從徐州、邳縣、淮陰、揚州招募剽悍兵勇2000人,從揚州衛(wèi)存留班軍中精選千人,組成一支抗倭軍,嚴加操練,在淮、揚一帶抗倭戰(zhàn)斗中,屢敗倭寇,功績卓著。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7月),調任福建興化營參將,分守中路,兼統(tǒng)水寨兵船,為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得力助手。是年12月,戚繼光回浙江作戰(zhàn),倭寇乘機進犯福建,圍攻興化城。他率眾固守。倭寇攻城不下,圍困月余。翌年1月,倭寇假扮明兵詐開城門,他與副使翁時器突出重圍。4月,在與倭寇作戰(zhàn)中陣亡,賜祭葬威海欽村獅子園。
劉振民(1900.5~1938.4)代號水子,文登界石大界石村人。出生于農民家庭。1932年4月,任文登二區(qū)農民協(xié)會宣傳干事。同年7月,經曹云章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利用賣文具和農民協(xié)會干事的身份,走村串校,廣泛結交進步教師和學生,并積極在農民中發(fā)展組織。 1933年春,任中共文登二區(qū)區(qū)委書記。翌年2月,任膠東特委委員。以行醫(yī)為掩護,在文登、榮成石島一帶開展黨的工作,協(xié)助建立石島黨支部和新亞藥房聯(lián)絡站。
1935年春,任中共膠東特委委員兼宣傳部長。年底,參與組織和領導“一一·四”農民武裝暴動,與張連珠負責指揮東路的行動,并任第三大隊政委。暴動失敗,特委書記張連珠和其他領導人曹云章、程倫等人犧牲,劉振民和于得水、王亮等人帶領突圍出來的暴動隊員,進駐昆崳山區(qū),建立了昆崳山紅軍游擊隊,同國民黨地方武裝展開游擊戰(zhàn)。
1936年4月,劉振民主持在昆崳山“老蜂窩”舉辦訓練班。同年5月,被派去延安學習,并出席中共中央召開的白區(qū)黨代表會議。1937年10月返回膠東,在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司令部工作。1938年2月,帶領中共海陽縣委組織部李桂巖等3人,去即墨縣國民黨地方武裝韓炳宸部做統(tǒng)戰(zhàn)工作,被韓部扣留,受盡酷刑,寧死不屈,于同年4月被殺害。
叢禾生(1871~1940)名漣珠,又名寶清,字禾生。文登文城北宮村人。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以廩生資格考入濟南優(yōu)級師范第一班。翌年官費留學日本,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夏畢業(yè)回國。為挽救孱弱的祖國,他力主學習西方的科學文化,征得煙臺漁業(yè)公司總辦王季樵和東海關道何秋輦贊助支持,奔波膠東十余縣,發(fā)動知識分子83人,如徐鏡心、謝鴻濤、馬秋儀等,自費去日本留學。后來這些人大都成為山東辛亥革命骨干。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5月),叢禾生與同盟會員于春暄等在煙臺創(chuàng)辦東牟公學。該校后來成為同盟會北方支部所在地。同年8月,再次東渡,入日本叢禾生(1871~1940)名漣珠,又名寶清,字禾生。文登文城北宮村人。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以廩生資格考入濟南優(yōu)級師范第一班。翌年官費留學日本,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夏畢業(yè)回國。為挽救孱弱的祖國,他力主學習西方的科學文化,征得煙臺漁業(yè)公司總辦王季樵和東海關道何秋輦贊助支持,奔波膠東十余縣,發(fā)動知識分子83人,如徐鏡心、謝鴻濤、馬秋儀等,自費去日本留學。后來這些人大都成為山東辛亥革命骨干。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5月),叢禾生與同盟會員于春暄等在煙臺創(chuàng)辦東牟公學。該校后來成為同盟會北方支部所在地。同年8月,再次東渡,入日本早稻田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11月,由胡瑛介紹加入同盟會,與孫中山、黃興等人均有交往。1907年1月,被山東提學司電召回國,任省學務處視學員。武昌起義爆發(fā),他與濟南同盟會員積極響應,成立山東獨立聯(lián)合會,被選為會員。后因山東巡撫孫寶琦迫害革命黨人,便回到文登。1912年1月與叢琯珠等發(fā)動起義,光復文登。復辟勢力血洗文登時,他正在章子山岳父家探親,幸免遇難。
1914年,叢禾生創(chuàng)辦省立女二師,任校長。后又創(chuàng)辦曹州中學(后命名省立第六中學),任校長。主持六中教學十余年間,適逢政局動蕩,經費困難。他傾盡全力,以校為家,慘淡經營,延聘中西學士名流如梁漱溟、王近信、張雪門、亓養(yǎng)齋等到校任教,把該校建設成為30年代山東中等學校的楷模。他愛護學生,有如子弟,親授修身課,示以修身立己之道。有患病者,顧撫周至。令學生組織“自治團”,自我管理衛(wèi)生、自修、風紀等。又組織“互助會”,輔助困難者,薄俸收入,多捐于此。1926年,調任山東大學附設高中部主任。1928年應聘為山東大學講師,并兼重華學院學監(jiān)和國文教員。1940年病逝于文登縣口子后村。
叢禾生一生淡泊,不慕仕途,專心教育,被譽為山東近代教育家。山東省立第六中學為表彰他同其他三位教師的功績,立“四先生碑”以作紀念(此碑在今菏澤一中院內)。
二、威海有哪些名人故里
樓上差不多了赤山法華寺威海劉公島還有榮成的成山頭還有我家邊的槎山。。。哈哈那可沒什么好看的還有我們家邊的蘇山島。。
三、誰是威海市的名人
王玉陽(1142~1217)名處一,號玉陽,據考鄉(xiāng)居在今乳山市馮家鎮(zhèn)一帶。金大定八年(1168年),遇道教全真派創(chuàng)始人王重陽,請為弟子,從師至煙霞洞,“授以正法三十有六”。后玉陽獨去文登鐵槎山(今榮成市)云光洞結庵修煉,常赤腳往來于山石荊棘,人稱“鐵腳仙人”。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奉詔進京為世宗皇帝講道,凡所應對,無不時中。世宗“延問修真之道,就御果園建道院,給三品俸,敕充生辰醮高功主,賜冠簡紫衣”,玉陽皆上表辭之。未幾,懇求還山,世宗“不諱其志”,仍賜錢20萬為回山盤費。家鄉(xiāng)道徒、百姓聞其歸鄉(xiāng),“千百相率,前十余舍遮道歡迎,不令他適”。玉陽遂在圣水巖結茅為庵,行道修煉,收弟子300余,創(chuàng)立全真教崳山派。承安二年(1197年),章宗皇帝召玉陽進京,問養(yǎng)身之道,玉陽“以無為清靜少私寡
欲為對”。復問教法規(guī)儀治國之道,玉陽“以雅對,妙沃帝心”。帝特賜號“體玄大師”,并再旨留京主持修真觀,玉陽再辭,求還山。帝許之,乃賜道經一藏,“綾羅絹各兩千匹,月給齋廚錢二百鏹”,并牒敕圣水庵為“玉虛觀”。還山后,約集“善眾門人”,“獻木”、“獻谷”、“施財”,“剪荊芟草,夷峻堙谷”,修建玉虛觀,時為北方三大道觀之一。玉陽居玉虛觀20余年,三次受帝王詔見。卒時,“乃沐浴冠帶,焚香朝禮而逝”。生前著作有《云光集》、《清真集》行世,其中《云光集》輯詩、詞、歌、賦600余篇,被收入《道藏》。
王悅(1456~1510)字恭軒,(籍貫?威海城里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赴京游太學,不久返居鄉(xiāng)里,致力于讀書寫作。他熱愛鄉(xiāng)土,悉心調查民俗,收集佚文傳說,首纂《威海衛(wèi)志》一編,惜失于戰(zhàn)亂。王悅以威海地域的山海奇貌勝景,仿《京都賦》創(chuàng)作《威海賦》,對威海倍加贊美。弘治元年(1488年)明廷有修衛(wèi)志之命,巡察海道副使趙鶴齡來威海,取閱衛(wèi)志和詩文舊著,贊賞《威海賦》鋪陳巧妙,氣勢磅礴,足以了解一衛(wèi)之風物,堪稱杰作,令載入志書。《威海賦》遂流傳于世。弘治年間,由歲貢生任京畿縣丞。因為人疏放,不肯討好上司,任縣丞九年,辭歸鄉(xiāng)里。明正德二年(1507年)春夏間,歷游江南、中州等地名勝,將沿途所見所感,賦詞作記,整理編輯成《南游錄》三集。他在后記中寫道:“我與江湖似有緣,漫游何幸一周旋。道途來往七千里,詩句吟哦二百篇??偘衙脚c勝水,都收斷簡共殘編。
奚囊傾出聊收錄,為付兒童作話傳。”《南游錄》編成不久病故。
畢高(1520~1563)字士登,號月亭,威海神道口村人。善騎射,愛讀兵書,少年時即有抵抗外侮之志,手書“舍生取義,殺身成仁”貼于壁上,以自勵。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襲威海衛(wèi)指揮同知,后升任登州營后營把總、即墨營守備、泗洲營游擊等職。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3月),升任淮揚營參將,負責揚州、儀征、泰興、高郵、寶應、興化一帶防倭事宜。到任后,見衛(wèi)所軍隊紀律松弛,缺乏訓練,無戰(zhàn)斗力,便從徐州、邳縣、淮陰、揚州招募剽悍兵勇2000人,從揚州衛(wèi)存留班軍中精選千人,組成一支抗倭軍,嚴加操練,在淮、揚一帶抗倭戰(zhàn)斗中,屢敗倭寇,功績卓著。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7月),調任福建興化營參將,分守中路,兼統(tǒng)水寨兵船,為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得力助手。是年12月,戚繼光回浙江作戰(zhàn),倭寇乘機進犯福建,圍攻興化城。他率眾固守。倭寇攻城不下,圍困月余。翌年1月,倭寇假扮明兵詐開城門,他與副使翁時器突出重圍。4月,在與倭寇作戰(zhàn)中陣亡,賜祭葬威海欽村獅子園。
劉振民(1900.5~1938.4)代號水子,文登界石大界石村人。出生于農民家庭。1932年4月,任文登二區(qū)農民協(xié)會宣傳干事。同年7月,經曹云章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利用賣文具和農民協(xié)會干事的身份,走村串校,廣泛結交進步教師和學生,并積極在農民中發(fā)展組織。 1933年春,任中共文登二區(qū)區(qū)委書記。翌年2月,任膠東特委委員。以行醫(yī)為掩護,在文登、榮成石島一帶開展黨的工作,協(xié)助建立石島黨支部和新亞藥房聯(lián)絡站。
1935年春,任中共膠東特委委員兼宣傳部長。年底,參與組織和領導“一一·四”農民武裝暴動,與張連珠負責指揮東路的行動,并任第三大隊政委。暴動失敗,特委書記張連珠和其他領導人曹云章、程倫等人犧牲,劉振民和于得水、王亮等人帶領突圍出來的暴動隊員,進駐昆崳山區(qū),建立了昆崳山紅軍游擊隊,同國民黨地方武裝展開游擊戰(zhàn)。
1936年4月,劉振民主持在昆崳山“老蜂窩”舉辦訓練班。同年5月,被派去延安學習,并出席中共中央召開的白區(qū)黨代表會議。1937年10月返回膠東,在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司令部工作。1938年2月,帶領中共海陽縣委組織部李桂巖等3人,去即墨縣國民黨地方武裝韓炳宸部做統(tǒng)戰(zhàn)工作,被韓部扣留,受盡酷刑,寧死不屈,于同年4月被殺害。
叢禾生(1871~1940)名漣珠,又名寶清,字禾生。文登文城北宮村人。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以廩生資格考入濟南優(yōu)級師范第一班。翌年官費留學日本,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夏畢業(yè)回國。為挽救孱弱的祖國,他力主學習西方的科學文化,征得煙臺漁業(yè)公司總辦王季樵和東海關道何秋輦贊助支持,奔波膠東十余縣,發(fā)動知識分子83人,如徐鏡心、謝鴻濤、馬秋儀等,自費去日本留學。后來這些人大都成為山東辛亥革命骨干。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5月),叢禾生與同盟會員于春暄等在煙臺創(chuàng)辦東牟公學。該校后來成為同盟會北方支部所在地。同年8月,再次東渡,入日本叢禾生(1871~1940)名漣珠,又名寶清,字禾生。文登文城北宮村人。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以廩生資格考入濟南優(yōu)級師范第一班。翌年官費留學日本,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夏畢業(yè)回國。為挽救孱弱的祖國,他力主學習西方的科學文化,征得煙臺漁業(yè)公司總辦王季樵和東海關道何秋輦贊助支持,奔波膠東十余縣,發(fā)動知識分子83人,如徐鏡心、謝鴻濤、馬秋儀等,自費去日本留學。后來這些人大都成為山東辛亥革命骨干。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5月),叢禾生與同盟會員于春暄等在煙臺創(chuàng)辦東牟公學。該校后來成為同盟會北方支部所在地。同年8月,再次東渡,入日本早稻田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11月,由胡瑛介紹加入同盟會,與孫中山、黃興等人均有交往。1907年1月,被山東提學司電召回國,任省學務處視學員。武昌起義爆發(fā),他與濟南同盟會員積極響應,成立山東獨立聯(lián)合會,被選為會員。后因山東巡撫孫寶琦迫害革命黨人,便回到文登。1912年1月與叢琯珠等發(fā)動起義,光復文登。復辟勢力血洗文登時,他正在章子山岳父家探親,幸免遇難。
1914年,叢禾生創(chuàng)辦省立女二師,任校長。后又創(chuàng)辦曹州中學(后命名省立第六中學),任校長。主持六中教學十余年間,適逢政局動蕩,經費困難。他傾盡全力,以校為家,慘淡經營,延聘中西學士名流如梁漱溟、王近信、張雪門、亓養(yǎng)齋等到校任教,把該校建設成為30年代山東中等學校的楷模。他愛護學生,有如子弟,親授修身課,示以修身立己之道。有患病者,顧撫周至。令學生組織“自治團”,自我管理衛(wèi)生、自修、風紀等。又組織“互助會”,輔助困難者,薄俸收入,多捐于此。1926年,調任山東大學附設高中部主任。1928年應聘為山東大學講師,并兼重華學院學監(jiān)和國文教員。1940年病逝于文登縣口子后村。
叢禾生一生淡泊,不慕仕途,專心教育,被譽為山東近代教育家。山東省立第六中學為表彰他同其他三位教師的功績,立“四先生碑”以作紀念(此碑在今菏澤一中院內)。
王海將軍和谷建芬也是威海人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